近日,有關“985”、“211”工程廢止傳聞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註,教育部迅速闢謠稱,“985”、“211”工程不會被廢除。在此過程中,廣東高校則顯得比較淡定。因為從今年起,廣東本科院校的經費分配再也不用看學校名號、大學排名,唯一的指標就是學校的綜合實力,學校辦得越好獲得的資源就越多。(11月15日《羊城晚報》)
  當大家在熱議“985”、“211”存在的問題,以及被廢除後的好處時,教育部澆了一盆冷水:“985”、“211”工程不會被廢除。雖說這盆冷水澆滅了討論的熱情,但是大家討論的焦點不容忽略。一個斷章取義的傳言,為何會引起如此廣泛的關註?依筆者之言,教育部的回應不應是問題的終點。不妨把民眾的熱議當作一面鏡子,看看“985”、“211”的來路,也好照亮其去處。
  “985工程”,為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實施的建設工程。“211工程”,為了面向21世紀,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中國政府集中中央、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專業使其達到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的建設工程。目前,“985”有39所學校,“211”有112所學校。
  建設這兩項工程沒有錯,問題在於國家給的優厚“待遇”,這也是討論的焦點。無論是政策、資金還是教學資源,被列入其中的學校都享有先天優勢,而且是集中了全國的優質教育資源。換言之,通過國家的資金投入,吸引了地方和社會的資金流入以支持這些學校。
  但是也不難看出,“985”、“211”工程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根據當時的基本國情而為社會發展和科教興國做出的強國戰略。實踐也證明瞭,這些重點建設工程在這條路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也促進了大學的快速發展,而且不斷向世界水平靠攏。
  問題是,一定時期內的積極意義,只是這個時期之所需,應該看到,其弊端也隨著時代的腳步逐漸被放大。
  其一,教育資源配置失衡,這也是最受詬病之處。上世紀經濟落後,很難做到高校同時起步、共同發展。讓一部分高校先起步,基數小,發展起來相對容易,同時也可以帶動其他高校。但是,時代不同了,GDP都第二了,同樣是教育,同樣是高校,同樣是莘莘學子,為何不能公平公正的配置教育資源?在名聲已經傳出去,或者也可以說已經躋身世界高校前列的當下,應該註入新時代的元素。是時候反思如何培養出真正的人才,以及如何完善教育機制,使人才和教育均衡發展了。
  其二,重點名校和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受歧視,這也是最現實的問題。出門找工作,不僅看學歷,還看“出身”。雖然教育部明確了“三個嚴禁”:嚴禁發佈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嚴禁發佈違反國家規定的有關性別、戶籍、學歷等歧視性條款的需求信息,嚴禁發佈虛假和欺詐等非法就業信息,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但是大家心知肚明,這種潛規則根本根除不了。更何況,重點高校畢業生享有更好的教育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是比普通高校畢業生優秀,誰不願擇優錄取呢?
  可喜的是,教育部已經意識到了問題所在。“突出績效原則,鼓勵改革創新,避免重覆交叉,提高集成效益”等透露出的措施,一定程度上要“淡化”兩大工程建設。
  但是何不徹底一點兒呢?像廣東一樣,把高校改革付諸實踐,改變評價系統。以學校的綜合實力為指標,學校辦得越好獲得的資源就越多。想必,高校越想辦好,就要把高校內部去行政化,把行政和學術的界限劃清,防止教師“三奔一荒”,即奔錢、奔官、奔項目,荒學術。
  從過去兩大工程的建立與發展,到今天引發的廢除熱議,應該從這一面鏡子里看到廣東高校的率先改革,看到“身份標簽”引發的教育失衡和就業歧視。允許高校差別化發展,如600多所本科高校轉向職業教育,人才分流滿足不同的需求,這是正確的一步。但是不能厚此薄彼,在資源上偏袒一方。如何把深深烙在大家心裡對兩大工程的刻板印象,及對其他普通學校的偏見心理淡化和抹除,這也是當務之急。
  文/雷彥鵬
  
  (辣味時評,一掃就行!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  (原標題:應把985、211議論熱作為一面鏡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yccyyjanig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